范文一:让经历成为一种财富,让感悟成为一种习惯
—— “参与·体验·感悟德育模式” 研究
南汇区尚德实验学校
栾国君
任何一种德育模式的探索都包含着诸多人艰辛的努力,在行动中探索,在探索中完善。作为一所特大型民办学校,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多。但是上海尚德实验学校找到了自己的生长点,找到了教育的关键点,在改变学生精神面貌,“尚德明礼”有所突破也有所收获。
一、找准教育的突破口,确立办学根本。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辅之以道德和精神同时进步;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必须伴之以规范和法制建设。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息息相关,对于教育来说,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繁华的都市霓虹迷乱了人们的双眼;高耸的摩天大楼隔绝了邻里乡亲的交流;车水马龙的交通伴随着喧嚣的人群和匆忙的脚步,却少了那份闲庭信步的宁静和自然。空调下的清凉生活远离了大自然的清新和绿色。教育不再是一块净土,教育事件的多发也让人触目惊心,打开网络,铺天盖地:离家出走的,与父母难于沟通的,自闭的,厌学的,暴力的、迷恋网络游戏的等等,虽非普遍,却足以引起教育人士的注意。
今天,学生的学习压力没有任何减轻,学生的升学竞争压力依然很重,学生的厌学情绪依然没有得到缓解,教材的变化并不代表作业量的实质减少,不代表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增多,相反,我们看到的是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淡漠,师生关系的紧张,学生心理的孱弱和情绪失常。教材无法像超女那样受人钟爱,也无法像网络那样让人沉迷茶饭不思。还没有学会思考的孩子除了热情地接受社会提供给他们的东西,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怎样使学生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健康成长?怎样让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的时代里发扬光大?名著怎样走进学生?新一代的人还能否学会感恩?
尚德实验学校把校名定为“尚德”,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德育教育来实现学校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尚德明礼,让每个学生和每个家庭都拥有希望。从德育教育入手,改变学生的生命样态,首先从活动切入。
二、运用先进理念,提升德育研究。
姜校长在2000年提出“立人教育”课题研究,2003年提出“参与·体验·感悟德育模式”。上海二期课改提出生命教育和民族传统教育。中央教科所刘惊铎博士建立“生态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国家级重点课题。我校积极参与并且把“参与·体验·感悟德育模式研究”作为自己的龙头课题,在全校范围内展示研究。注重创设情境,关注体验,在参与活动中感受德育的魅力,在参与中感动,体验,并把这种体验形成内化,变成自己的行动,形成自己的习惯。从自然生态切入,在活动过程中达成三重生态和谐互动、圆融互摄。从类生态资源切入,在活动过程中达成三重生态和谐互动、圆融互摄。从内生态资源切入,在活动过程中达成三重生态和谐互动、圆融互摄。“三重生态和谐互动、圆融互摄”形成德育的与自己对话,与自然对话,与人际及社会对话,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康的道德人格。
三、学生是活动的主人,让经历成为一种财富。
教育就是一种鲜活的经历,就是一个个富有生命力的活动。新课程对教师定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是规划未来的设计师;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虚心的倾听者;教师是学生真诚的赏识者;教师是学科关系的协调者;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是勤奋的学习者;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教师是教育的享受者。最重要的是教师在课程建设中和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凸现出来。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用活生生的教材教。
在上海南汇区中小学德育教育现场会上,尚德实验学校校长姜晓勇亲自执教“一片春晖一片情”的班会课。台下放着一些书籍,师生每人负重4公斤,走独木桥,翻越障碍。然后开始上课。第一环节谈感受,除了很累很辛苦,有的学生联想到了母亲十月怀胎的不易,课也从这里开始,校长自己谈经历和体会,学生换位思考,父母亲在台下听课。学生说到动情处哽咽流泪,校长讲到动情处声音颤抖。台上台下互动,有的父母一边听课一边用湿巾揩泪。当校长说:我们体会了父母的辛苦,我们感谢父母,就用你们的实际行动表示一下吧。孩子们不再矜持不再害羞,齐刷刷跑到自己的父母身边紧紧相拥甚至失声痛哭。无声的教育却有着明显的痕迹。很多家长都在给学校的信件当中表示感谢,一堂班会课拉近了父母与子女的距离,缝补了多年来的裂痕。全校性的感恩主题活动每年坚持不断并年年创新。升起仪式上师生同台朗诵感恩文章,节日舞台上家长学生老师同台表演感恩节目。尚德营造出了这样一种氛围:对人感恩。走在尚德的校园中,师生间的问候行礼是真诚的,同学间的交往是文明的,培养自己的绅士风度和淑女气质。
感恩是做人的重要素质。感恩的人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一丝一缕物力维艰;感恩的人知道,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的人,才懂得尊敬和爱戴;感恩的人,才能符合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独生子女已经成为这个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厚重的爱让他们难以承重,多重的爱让他们羸弱。针对这一情况,学校组织各种活动,日常活动中应该是学生做的教师决不帮办。姜校长说:坐奔驰的孩子也应该学会打扫厕所。学校和家庭共同开展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倡议并落实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全寄宿制学校学生要学会自理和自立,教师采取“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策略鼓励高年级的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假期作业也别具特色——为父母洗一次脚,读一本书,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每年暑期都要组织尚德学生赴河南“苦旅砺志”夏令营。认识农村的遭遇,对比自己的生活,携手贫困儿童,建立帮扶伙伴。走乡村土路,看炊烟袅袅,走在田埂上,分辨农作物。喝地下水,住简易房屋。在比较中体会,在实地锻炼中感悟。厚厚的“苦旅砺志夏令营”日记,记载了星星点点日日夜夜的故事,记载了城市的少年的真真切切的感悟。他们知道了还有这样的同龄人在那样的环境里坚持学习苦熬岁月而痴心不改。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尚德十二月,月月有活动,三月“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节,读名著,讲名著,演名著,论名著。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读书主题和自己的开放活动,在读书中益智,在读书中长才,在读书中明理,在读书中尚德。四月艺术节,百米长卷,凝聚着学子的智慧。五月体育节,千人团体操,场面宏大,是学生用汗水和力量的倾情演出。六月,童心童趣儿童文化游园娱乐,童心绽放。七月“苦旅砺志”,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八月,我是一个兵军政训练,军姿军纪军歌军人作风洋溢校园。九月,开学典礼——梦开始的地方,教师节——您点亮心灯,感受师恩浩荡;八月中秋节——海上升明月,品味亲情似海;十月,双语演讲比赛——为中国人骄傲;毛主席诗词朗诵会——指点江山;十一月,科技之光普照校园,才艺展示——绽放青春。十二月,管乐演奏会——尽展风采;一月,圣诞、新年——辞旧迎新;二月,社会考察,了解社会。尚德的舞台就是学生们展示风采的平台,更是增长才干,个性和素质发展的摇篮。
将文明礼仪纳入课程体系,社会学科中心负责礼仪课程建设,集中全校教师资源,编写《尚德礼仪课程》,并利用校园广播和电视进行讲解和学习。学生进校一周有变化,一月有收获,一个学期就能够从理念和行动上完成礼仪课程,成为新时期的小绅士和小淑女。
文明礼仪感恩还需通过尚德校本课程进行推进,各学科中心教学中渗透并结合参与体验感悟精心设计课程,像作文教学中的情境设计,像课前的小故事大智慧,像主题班会课,历史课故事会,影视欣赏等等。
姜校长有个愿望,就是希望尚德的学生能够在一个学程之内参加100项活动,听100场报告,“尚德名人讲坛”不仅是面向教师培训,同时也作为一种资源向学生开放,并且部分精彩的讲座挂在校内资源网上共享。与名人对话,与大师对话,在尚德舞台上展示自己。尚德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在校园中争奇斗艳。学校搭建的这些平台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极大提高,首届毕业生获得了社会各界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阳光明媚的早晨,当你驱车在上班的路上,当你走在上学的途中,当你端起第一杯奶茶,便会听到上海“990”广播电台的温馨提示:尚德实验学校提醒您:你记得父母的生日吗?你出门前跟父母说再见了吗?短短的问候,是尚德人献给社会的关爱和体恤,是尚德人推行关爱实践感恩的心声,也是尚德人呵护自己热爱生命的肺腑之言。
德育是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没有心智的成熟便不会有学习成绩的提高,不能成人便不可能成才,尚德在参与体验感悟德育模式研究的过程中感到:德育必须走进学生的心中,德育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德育必须让受教育的人感觉到自己的成长,德育要让人遵从传统美德而感觉到快乐和幸福。
四、让道德深入人心,探索还在继续
教育重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改变师生的生命样态。尚德重义,明理立行。注重细节,追求精彩,注重实效,追求完美。认识尚德的人知道尚德的文化内涵随着学校的发展壮大而越发充实,结识尚德的人会明显感觉他们打造精品,铸造品牌。两年多在行动中总结出尚德师生行动指南是“对人感恩,对己克制,对物珍惜,对事尽责”。重新明确尚德培养目标:培养“胸怀大爱,畅想大梦,拥有大智,涵养大气,担当大任”的人。姜校长说,尚德学生要“顶天立地有本事”。尚德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团队意识都来自尚德人有着同一个梦,那就是把尚德打造成“上海乃至全国的一流学校”,打造成“中国的伊顿,世界的尚德”。
范文二:善待学生是教师的情感智慧
上海市南汇区光明学校 朱金琯
教师情感智慧“表现为教育爱的能力,是一种寻找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能力,是一种把人类文明中的真善美传递给学生的能力”(梅仲孙)。教师的情感智慧的基本特质:是教师对自己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把握、是教师对自己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的适度调控;是教师对他人情意与心境的科学揣摩、是教师对他人情绪和表现的适时牵引;是教师职业感、道德感的呈现;是教师师爱的真正实践,善待学生正是教师情感智慧的本真体现,这种智慧是将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和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沾合在一起,使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愧为“人师”,从而让学生的让生命激越奋发。
每一个学生都期盼有一个融洽的学习环境,期盼别人的肯定与赞许、认同与鼓励,而这种环境与心态的创设,对学生来讲,教师的作用太重要了。一旦教师的这种情感智慧缺席,学生的情感需求当然也会自动“退场”。我们正在努力构建一个以“和睦、和融、和悦”为主旨的教育场景与体系,因为它将使我们的教育充满活力与生命力,它体现的是人本精神。善待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提供成长的舞台,激励他们的意志、激起他们的热情、激发他们的才智,让他们获得发展的心理环境,是我们教育的基点之一,也是善待生命的内涵所在。
善待学生,就是善待生命。《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生命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奠定基础;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们的教育,其意义在于重视生命的本真,倡导人们共同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善待生命,谱写生命的和谐曲。在当前特有的文化背景、人文环境、教育现状下,如果我们不抓住这一教育指导机遇,那么,这不仅会延误教育指导的最佳时机,而且会严重消弱整个教育指导过程的链接与进程,更会耽误青少年的成长,变相剥夺了其接受良好教育的权益。我们的教育,其着眼点就在于关注学生的生存状况,给予必要的教育指导,让他们融入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成为社会协调的音符之一。“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生命的潜能是无限的,教育要创设条件,去激活、去展示生命,促进每个儿童创造性地、富有个性的发展” “一个心地善良,从小富有同情心的人,他一定是一位爱真、爱善、爱美的人,既是有利于他人的人,同时也是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 (朱小蔓)这样的人,正是父母所期望的,学校所期待的,也是社会所需要的。
善待学生,其着眼点应是善待每一个学生。有些学生,由于意识的“偏航”、道德观的缺失,因而行为产生扭曲,学习不尽人意,而伴随着学业的严重滞后,思想道德也随之出现问题,旷课、打架、早恋、步入社会“黑道”等等。作为教师要用诚心与善意去感化他们、要用智慧与策略去诱导他们、要用耐心与恒心去教导他们。同时,每一个学生的状况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差异设计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作为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倾注关爱,用心去浸染他们,切忌漠视他们的点滴进步,因为你这是善待他们的行为表露,从而,将培育起他们的信心与意志、自尊与自强、智力和情感。
善待学生,是给予更多更细更有意义的人文关怀。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才附在他耳边低声细气地说,边上那头牛更好些。相国很奇怪,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道,牛虽然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他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来我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显然,农夫意识到了一种心灵的抚慰,意识到了尊重的意义。作为教师应以尊重与理解的姿态、关心与帮助的诚意、支持与赏识的行为对待学生,从而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心灵得到感染、精神得到鼓励、心智得到启引;使其潜能得以挖掘、使其能力得以发挥、使其学业得以提高、使其情感得以升华。“我们既要致力于积极营造一个个体能够有意识地按照自己的愿望主导自己的生活的良好环境,在有限的时空中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主体发展中的物质,情感以及自我成就的各种需求,也要积极引导教育主体学会在和周围的环境实现妥协和和谐的过程中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丁钢)
善待学生,是让学生显现多元的抉择。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相对固定的个性特质和和心理倾向,有的表现为外向、有的表现为内聚;有的偏向为固执、有的偏向为随和;有的颇有主见、有的倾向随从……这些性格所产生的行为特征一般来说是较难改变的。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有保持本色的选择,不可划分或评判其优劣好坏,更不能以教师自身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支配学生,或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假如学生没有了个性,生命不就黯然失色了吗?因为个性的存在往往能激活创新行为的产生,一个缺乏个性的人,也常常总是循规蹈矩,不太可能有大的建树,而没有个性的群体更像一潭死水。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持宽容的态度,体察学生的情绪、体会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以善解人意的气度去接纳学生的情感。当然,一方面让学生显现多元的抉择,另一方面要优化学生的个性优势,让他们在自主中求发展、在冲突中求认同、在失衡中求平衡,在包容中求超越。
善待学生,是要形成一种有情的教育与教育的有情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学生的生活和人生的命运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能否生活得有趣、学得快乐,都与教师密切相关。因此,一位温而不愠、严而不厉、教育有方、真正关爱体谅学生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我们要让学生的生命更加健康,充满愉悦感、安全感,那么就要努力建构一种有情的教育与教育的有情场境,让学生真正有“关注性的满足、有安全感的保护、有支持性的参与、有尊重性的引导、有合作性的互动”。
教育的艺术在于教师以内省与尊重导引学生,让学生体味到人生的价值与学习的欢乐。善待学生在于教师善于点击学生内在的智慧、点燃学生生命的火花、点拨学生善良的本性,帮助学生体味成功的愉悦,诱导学生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让每一个学生理解做人的价值。善待学生是一种信任、尊重与鞭策,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一种爱的表达式。
如何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提升教师教育指导的针对性、提升青少年学习的动机及道德水准,应引起我们每个从事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善待学生,是我们教育的精髓所在,让我们的教师在平凡的教育生涯中,以真诚和责任展示教育的精华;让我们的学生在多彩的学习生活中,以善良和纯情感知人生的价值,让生命变得精致而有意义,从而共同寻找与回归属于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培育善良之心是家庭教育的根本》
2、丁 钢《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12期“学生道德生活与优质教育”
3、梅仲孙《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3期“有情的德育和德育的有情”
通信地址:上海市南汇区光明学校 朱金琯 邮政编码:201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