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网: 少年宫 新场学区 素质教育 文明在线 信息公开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实验中学
|首页|学校管理|党团工会|教学教研|教科研|德育工作|后勤管理|体卫艺科|少年宫|集团化办学|信息科技|教学资源|文件传输|
教师学习资料--课例写作 - 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实验中学
你的位置:首页 > 教科研 > 科研动态 > 教师学习资料--课例写作
教师学习资料--课例写作
作者:朱晓良 时间:2009-02-20 点击:1879 下载全文 访问记录 发表评论

课例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前言

在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及有关的新理念后,感觉如沐春风、获益匪浅。虽然我所教的不是新教材,但自觉地便会尝试着将新理念渗透到教学之中,而且收效甚好。现将本人所教的一节自认为成功的课例整理成文,以与广大同仁交流。

 

二、课例主题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在了解杜甫所处的时代及其背景的基础上认识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进而通过反复诵读与认真研读让学生与杜甫产生心灵共鸣,受到心灵震撼。准确理解、体会作者的高贵品质和思想情操,从中培养学生对诗歌欣赏、感悟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

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入地体会诗人的伟大情怀,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来贯穿整节课:[感受秋天---走进草堂---走近杜甫---聆听杜甫---遥寄杜甫]。同时,将朗读与这几个环节始终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领悟,在读中与诗人交流。

 

四、课例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转身在黑板上书写课题:"走近杜甫,聆听杜甫"

生:老师!题目写错了!

师:(故作惊讶)什么?

生:题目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师在课题下方写上"----解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师:不错,我是把题目写错了----但是,我以为欣赏这首诗一定要有从心灵上真正走近杜老的境界,要有一颗懂得杜老的心。所以我个人觉得不妨将文题改为"走近杜甫,聆听杜甫----解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首被后人喻为"千古绝唱"的诗歌。首先,我们分男女生组来朗读全诗。结合我们平时所教的朗读文言文的方法:1、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式停顿;2、韵脚读出延长音;3、以手指轻击大腿示拍子配合节奏法;4、、边读边想象画面法。(板书)男生准备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预备--读!女生注意听,呆会请女生来点评。

男生齐读课文

师:我们的男同胞读得怎样?谁来说说?

女生:还不错,声音很大,毕竟是男生嘛!

师:还有吗?

女生:吐字清晰、节奏也处理得不错。

师:有没有不足的地方?

女生:嗯,我觉得---他们读到"呜呼"时,有些人笑了。

师:噢,你的意思是他们不该笑?

女生:是的,我觉得杜甫已经很惨了,可他们还笑,真是没有人性了。

师:原来如此!男生,你们意识到了吗?或许,说没有人性言重了,但确实不该笑,这是对诗人的大不敬吧?好,下面请女生来读一遍,男生听了以后也作下点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预备--读!

女生读课文

师:对于女同胞的朗读,有什么意见吗?

男生:她们读得太轻了,好象没吃饭一样!

男生:她们读得还可以,从感情上讲,比我们男生读得要充分点。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男生:有!她们最后一段读得太------那个了点。

生笑

师:愿闻其详。

生:就是---就是那种呼唤的味道没读出来。

师:说得很好。大家共同把诗读了两遍,应该对其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了。下面请回答我几个问题,准备好。第一个:本诗所写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

生:秋天!

师:第二个问题:发生在什么地方?

生:在四川成都。

师:能否具体点?

生:在杜甫住的茅房里。

师:第三个问题:诗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生:忧国忧民的情感。

师:Very  good!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特殊的秋天。先请位同学把课文再次朗读一下,其他同学听好来。听后分组讨论:先找出文中描写秋天的相关句子,然后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并感受其特征,最后把你所想象的场面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生读后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下面请大家找出描写秋天的语句。

全班共同回答,找出了相关的句子。

师:请位代表把你所想象的画面描述一下。

生:诗人正在门口看书,忽然狂风大作。吹走了他手中的书,诗人风一抬头,又看到房顶的草被吹走了......过了一会儿,天空中乌云密布,好像要塌下来一样......到了晚上,又下起了雨......

师:说得非常好,给点掌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秋天的特征。

学生纷纷发言,教师引导其说出一些恰当的成语并归纳小结成板书:

                    感受秋天---人生苦为旅的悲凉时节

         (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如麻、凄凉肃杀)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充分感受到了诗人就在这样一个悲凉的时节里住在他的草堂里。那么,这草堂的情形又如何呢?让我们共同走进草堂去看看。请位同学把课文读一下,其他同学找出描写的语句并感受其特征。在小组中讨论好来,等下请位同学给我们当回导游,带我们去参观当时的草堂。

生读后进行思考讨论,小组交流。

师:有哪位愿意当这个导游?

生:各位同学大家好!下面请跟我一起来到杜甫草堂。因为刚才刮了大风,下了大雨。因此我们走到门前,就可看到草堂房顶上已是风去茅空了......里面呢,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席梦思床,只有一张破破烂烂的木板床和一张破书桌。床上,是一床破得连棉絮都逃出来的旧被子......

生鼓掌

师:谢谢这位出色的导游,也谢谢她声情并茂的讲解。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词语来形容下草堂的特征。

生:房顶破了许多洞,还有---就是都快要倒了。

师:能否用准确的词语来概括?其他同学说说。

生:摇摇欲坠。

师:很恰当。那么,破了许多洞又如何说?

生:千疮百孔。

师:摆设?

生:极其简单。

师:换个词?

生:朴素简陋。

师:仅仅是朴素吗?可以看出诗人生活怎样?

生:很穷。

师:穷得怎样?

生:穷得叮噹响。

师:用个成语,叫做----

生:一贫如洗。

......

师据学生回答整理板书:

                     走进草堂---一贫如洗的凄伤之地

[千疮百孔、摇摇欲坠、(摆设)极其简陋、(棉絮)破旧不堪]

师:好一个凄凉的秋天!好一座凄伤的草堂可怜我们伟大的诗人就生活在这般境地。那么,此时的诗人又是一幅怎样的情形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展开想象并思考讨论。

生在小组中讨论,师巡回指导。

师:请同学根据课文内容,把你想象中的诗人情形描述一下。

生:他穿着一身破衣服,拄着一根拐杖在那儿独自叹息......

师:能否表演一下这个场面?

生弯腰作拄拐杖情形

师:这个细节可看出诗人的身体状况怎样?

生: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

生:身体不太好。

师:身体不好,可用个什么成语形容?

生:体弱多病。

师:对---了,体弱多病。

......

师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

                          走近杜甫---孤苦伶仃的苍老形象

[衣衫褴褛、生活清苦、体弱多病、哀伤无助、彻夜难眠、忧心忡忡]

师:此时此刻,我想杜老那楚楚可怜的形象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可谓是历历在目。试想,堂堂一代诗圣,却落得如此境地。这是谁之过?你们内心又作何感想呢?

生:我想,折磨诗人的是那个罪恶的社会。

生:我以为,是当时爆发的安史之乱让我们的杜老过上这种凄惨的生活。

生:我想,唐朝那些统治者们,简直是十恶不赦的罪人!

......

学生似乎已群情激愤,纷纷要求发言。

师:当时的社会诚然可憎,杜老的处境也诚然可悲。但是,即便在这水深火热之中,我们的杜老也不失他的英雄本色。请听,那颗千疮百孔的心中发出了怎样的呐喊?下面我把课文读一遍,大家仔细听。

师声泪俱下地朗读了全诗

师:同学们,请大家合作一下找出文中写作者呼唤的句子并用心聆听他发出了怎样的呼唤?

生思考讨论,师适时指导。

师:听到了吗?这颗破碎的心中有何呐喊?

生:他不顾自己,还在为百姓操心。

生:他心中充满了强烈的愿望。

师:什么愿望?

生:想拥有许多宽敞的房子让穷苦百姓居住。

......

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小结:

                              聆听杜甫---超越时空的伟大情怀

    [发自肺腑、催人泪下、牺牲自我、为百姓祈求幸福、忧国忧民]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似乎听到了诗人那苍老遒健的声音正穿越时空,正响彻在我的耳畔。这份超越时空、超越自我的伟大情怀,你们感受到了吗?听了之后,有没有什么话语要对我们伟大的诗人诉说呢?请大家思考一下,把你要对杜甫说我话儿痛快地说出来吧!

生思考

师:停下来,我们进入本节课的最后环节---"遥寄杜甫"请举手说。

生:杜甫,我真的很佩服你的心胸。自己受苦受累,全然不顾,却还一心记挂着百姓......

生:杜甫,你的情怀,一定会让我也让所有读你诗的人感动一生的!

生:杜老啊,祝您好人一生平安,祝您幸福安康!

生:杜老,你的愿望已经实现了,我们如今都住上了小洋楼啦,家家户户都正奔小康呢。

......

师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归纳:

                                      一份油然而生的敬意;

              遥寄杜甫         一份出自内心的关怀;

                                      一片穿越时空的祝福;

                                      ......

师:师:说得很好,杜甫听了一定会高兴的。还有吗?

生:杜甫啊,你还住哪破茅房吗?不如搬到我家来住吧,我家房子宽着呢!

师:我替杜甫谢谢你。也谢谢其他所有关心、祝福杜老的同学。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五、课例反思

1、联想与想象是语文的翅膀,缺少联想与想象的语文课也就缺少了灵性。为此,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以“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的方式启迪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让学生能认识杜甫的形象,感受杜甫的心情,进而领悟诗歌的主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文言文,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读”。采用了范读、分组读、个别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领悟感情,在读中吕味文字的美感。

3、情感的调动,是欣赏作品的关键所在。本节课中,我自己至始至终保持着充沛的感情,并用这种感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从各个环节去促使学生以全部感情投入到作品的赏析中,并与教师、作者达成心灵上的共鸣。是本节课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是新课标关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基本要求。我在这节课中,引出问题后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的平台。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5、但是,基于条件的限制,还有些地方不能尽如人意。如对秋天、对草堂、对诗人形象的想象,有些学生还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认识。如果能够用上多媒体教学,配合相关的资料和图片,则能帮助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完成形象思维的飞跃。

 

 

 

 

 

 

 

 

 

课例二:《孔乙己》

教学内容:本课内容为上海市S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的课文。

建议思考的问题:

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孔乙已是怎样一个人物,认识封建教育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和造成孔乙已悲剧的社会根源。

2.如何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3对教材的分析是过于细化,及至条分缕析,还是粗线条设计,让学生自己解决

4.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应该怎样转变。

5.今天的学生为何没有兴趣学习这样的名家名作。

教学实录: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范进中举》一课,谁能说说范进中举前后别人对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生:中举前,岳父说他是癞哈蟆,中举后,说他是文曲星。中举前,邻居对他漠不关心,中举后,邻居又送酒又送鸡。中举前,张乡绅对他不闻不问,中举后,又送房子又送银子。(有三位学生回答)

师:中举前后,人们对范进的态度可以说是天差地别,正因为这样,有多少人在科举场上苦苦追求,期待着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有人中了,高兴得发了疯,那些一生都没中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孔乙己》。作者鲁迅,大家是十分熟悉的。他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一生写了三十多篇小说,他对友人说,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都对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人物形象有深刻的印象。

师:《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其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

师:同学们预习过课文了吗?(预习了)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写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

师:文章写了孔乙己几次到酒店喝酒?

生:三次

师: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呢?

生:鲁镇的酒店-咸亨酒店,二十多年前的事

师:请大家思考:鲁镇酒店的格局是怎样的,

生:鲁镇酒店的格局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师:酒店的顾客可分为哪两种类型,有什么不同?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填空

生:身上的衣服:短衣――长衫

    喝酒的地点:柜外――房里

    喝酒的方式:站喝――坐喝

师:这些对立的语言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短衣帮是穷人,没有钱。而长衫主顾是有钱人,而且看不起短衣帮。

师:这鲜明的对比,告诉了我们怎样的社会现实?

生:贫富悬殊。

生:等级森严。

师:作者通过酒店顾客描写对立的阶级关系,有些词语用得非常精确,请举例:

生:如“踱”煞有介事,架子十足的丑态,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

“只有…才…”划出了界线。

师:你的回答真不错,如果让你来表演“踱”一下如何?

(学生模仿)

师:掌声鼓励。

师:掌柜是怎样的一个人?(通过对长衫主顾,短衣主顾及小伙计的态度不同,说明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虚伪,势利,冷酷 。

生:唯利是图。

师:这一切与孔乙己有什么关系?

生:孔乙己和他们都不一样,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师:很好,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说明只有他一个人,说明孔乙己很特别。

师:对,这说明孔乙己身份很特殊。还有呢。

生:站着喝酒说明他穷,穿长衫说明他是个读书人。

师:下面说这是一件又破又脏的长衫,孔乙己为什么不脱掉?

生:说明他看重自己读书人的身份。

师:说得不错,这短短一句话,我们就可以知道:“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所以前面写两类顾客,到底有什么作用?

生:说明孔乙己身份的特殊性。

师: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描写孔乙己的?

生:外貌、神态、语言、动作。

师:我们说这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孔乙己?(生齐答:正面)

那哪些内容是侧面描写呢?

生:别人的议论。

师:下面我们分四个小组来寻找相关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默读讨论)

师:下面请负责分析外貌描写的小组来交流。

生:“他身材高大”到“也没有洗”:身材高大说明他可以自食其力;青白脸色说明他很穷,营养不良;时常夹些伤痕,说明他常被人打,(师:为什么挨打?)是因为他偷东西。花白胡子与皱纹说明他年老,而长衫又破又脏说明他又穷又懒。

师:说得很好,非常到位。还有谁来说?

生:第十一段:他脸上黑而且瘦到在肩上挂住。与前面的外貌描写作对比,说明孔乙己更加贫困潦倒了。

(下课铃响)师:今天就到这儿,明天继续讨论其他内容。

教师课后反思

一、自我评价1、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没有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2、对教材的分析过于细化,及至条分缕析,而没有抓到文章的精髓;

3、教案设计的思路过于僵化,没有创新。

二、具体原因分析1、本意是想把文章讲得更透彻一些,而没有考虑到这篇文章的难易度,以导致把简单的东西翻来覆去详细地讲解使得学生失去了听讲的兴趣,所以课堂气氛就比较沉闷;

2、这篇文章的立意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师很难理解的,单单拿这篇文章的立意来做文章显然是缺乏深度的,这也不是文章的精髓;

3、语文教学并不是一定要围绕一篇文章把文本搞清楚就行,而应该弄清楚我们要从文章中挖掘出什么值得交给学生的东西,以此来设计教学。

三、反思结果:这篇文章的教案不应该按照文本原版进行讲解而应该围绕其中有意义的,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值得他们去学的东西来进行设计——抓住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以此为契机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开口说话,而老师只起个引导作用。

四、仍存在的疑问

1、语文课究竟要不要严格对文本本身进行解读,要不要引导学生对每一篇文章都分析得非常透彻;

2、怎样才能更为有效地引导学生,并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3.我们的教材是不是该换成富有时代气息,学生了解和熟悉的内容来编写。

五、个人看法

1、当然要把文本弄懂弄通,这是教学一篇文章的基本前提,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之上更好地把握住一点,即如何从这篇文章中找出它存在的价值,把这个整理出来交给学生,这才是语文课的价值。

2、要从文章中找出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来交给他们,也就是能够吸引他们,使他们觉得有收获的指示和技能、道理。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讨论问题,激起他们说话的欲望,给他们施展的空间。

 

 

 

  上一篇:教师学习资料--论文写作
  下一篇:教师课题申报表及填写要求(文件已能下载)
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实验中学版权所有,严禁复制或建立镜像,程序设计:倪建华
众安路校区: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镇众安路780号 笋南路校区: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镇笋南路28号 电话:021-58179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