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网:新场实验中学网站 少年宫 新场学区 素质教育 信息公开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实验中学
    | 首页 | 道德建设 | 党建风采 | 内涵发展 | 文化建设 | 环境氛围 | 和谐校园 | 特色指标 |
激扬民族精萃、弘扬民族精神——上海市石笋中学“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分层实施民族精神教育方法与策略”的研究报告 - 上海市石笋中学
你的位置:首页 > 思想教育深入,师生素质文明 > 学校德育 > 两纲教育 > 激扬民族精萃、弘扬民族精神——上海市石笋中学“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分层实施民族精神教育方法与策略”的研究报告
激扬民族精萃、弘扬民族精神——上海市石笋中学“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分层实施民族精神教育方法与策略”的研究报告
作者:汪洪芳 时间:2011-09-02 点击:905 下载全文 访问记录 发表评论

一、学校民族精神教育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都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上海市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青少年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学校民族精神教育内容的确定

1、学生特点

我校现有23个教学班,学生930人,在学生群体中,构成比较复杂,包括有来自本地城镇居民子女、本地农村居民子女、外地民工子女中也有较早融入本地学生群体的学生(出生在本地并从幼儿开始与本地学生接受同样环境教育)和刚入我们公办学校的学生(刚随父母到上海或在民工子弟学校接收小学教育)四类不同背景的学生存在文化差别,目前有部分家长、教师、学生存在应试教育思想,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家意识淡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退、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漠视、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不强等现象。在行为表现上,也出现了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勤俭自强精神淡化、对生命的漠视、和谐相处能力较差等问题。

2、地域特点

我校地处浦东古镇——新场。古镇新场,有着“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赛苏州”的美称,既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镇的共性,又是上海浦东原住民的生态博物区(上海文管委专家语)。历经唐、宋、元、明、清,保存厅堂第宅二十有余,民间艺术“锣鼓书”的原生地……新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聚宝盆”,是一个“活的古镇”。

3、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内容

在《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是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国家意识教育过程中,要把国家观念、国情意识、国家安全和国家自强作为重点内容;在文化认同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民族语言、民族历史、革命传统和人文传统作为重点内容;在公民人格教育的过程中,要把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奋自强作为重点内容。

学校依据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内容,结合学生特点,依托古镇优势,挖掘古镇优秀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朴实而伟大的民族精神,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教育。

三、架构学校民族精神教育内容的目标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学校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六、七、八、九各年级分层实施民族精神教育,做到教育重点突出、教育起点低、教育坡度小、教育具体要求细和教育训练内容实。

随着独生子女不断增多,父母对子女的宠爱不断升级,在社会上形成了敬老不足,宠少有余的风气。表现在学校,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只知道埋头苦读书,不关心集体和他人,厌恶劳动,不尊重老师和长辈,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个人利益至上,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等。六年级是初中的起始年级,也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因此,六年级围绕“”开展民族精神教育,重点培养孩子尊敬长者,孝敬父母的好习惯,进而尊重老师和长辈,关心集体和他人。

七年级学生总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因此在心理上、行为上逐渐出现叛逆,在家庭中与父母长辈,在学校中与老师同学易出现矛盾,在行为习惯上表现出很多问题,如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冲动易怒、随意议论他人、缺少关爱之心等等,需要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自我约束和规范。因此,七年级围绕“礼”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崇尚礼仪、讲究文明的习惯,养成律己、敬人的道德品质。

八年级学生乐于交友,希望得到他人关注,在这一阶段,特别是男同学喜欢“交哥们”、“讲义气”,但学生往往会因交友不当出现许多困扰。因此,八年级围绕“信”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培养学生诚实、诚恳、信用、信任的品质,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

九年级学生面临初中毕业和选择自己的专业,为踏上社会做准备,在这一阶段,他们的人生观和理想观初步树立,急需学校、教师及社会各界对他们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因此,九年级围绕“立” 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品格。

四、探索学校民族精神教育的方法

学校成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相关制度、计划等。定期研究、分析、策划、组织并交流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的工作。评选出一支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能力双发展的骨干教师队伍,并带动全体教师领会民族精神教育纲要,落实民族精神教育,勇于实践,大胆创新。通过指导,教师逐渐掌握民族精神教育的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并能指导实际工作。部分老师能勇于承担民族精神教育的公开课教学与公开展示活动,并且具备民族精神教育科研能力。全体教师明确自己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主要职责,每个任课教师既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又成为民族精神传承的桥梁。

(一)环境熏陶法

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民族品位,营造出浓厚的“民族精神”教育氛围。

各年级围绕“孝、礼、信、立”的主题开展“构建温馨教室,营造和谐校园”的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由学生自己找资料、设计,对教室环境进行布置,营造教育氛围。例如:六年级教室围绕“孝”设计,在班级的墙壁上张贴古往今来孝敬的名人小故事;班级评选出的“孝星”孝敬父母的故事等;在班级设立“读书角”,摆放学生推荐的有关“孝”的教育书籍。在创建温馨教室的过程中,结合少先队争章活动,通过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勤俭自律意识、和谐相处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营造出诚信友爱、积极健康、充满活力的班集体环境和校园环境。

各年级围绕“孝、礼、信、立”的主题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三个一”活动:亲子共读一本书,在共看一本书的过程中增加亲子之间的交流,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写一篇家庭教育心得,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认真学习新知识,通过学校的指导,自身的学习与实践,写一篇真实的育子体会;搞一次亲子活动,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二)学科渗透法

1、各基础型学科教学中的随机渗透

课堂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我校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扎实地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学校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校本研修体系,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教研功能,充分挖掘学科的“民族精神”教育内涵,把民族精神教育的要求、内容列入教研组、备课组教研计划和活动内容中。教研组通过研读“民族精神”教育纲要,结合教材,挖掘资源,整理出可以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活动方案。例如: 语文课加强经典诗词、名著的阅读指导和分析,萃取民族精神精华,把孝亲观念、礼仪文化、诚信美德、立志高远等渗透于课堂教学中。政治课把中国古代哲学融入教学之中,增添民族精神的教育内容。数学课结合教材内容,组织社会调查、收集数据,反映家乡的巨变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对学生进行劳动创造世界的教育。英语课利用教材中的问话、对话等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美术组通过欣赏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和介绍我国一些著名的画家,挖掘和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使学生领会画家们通过艺术,表达他们爱憎分明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民族情感。在音乐学科中,通过爱国主义歌曲教唱、民歌与民族音乐的欣赏、少数民族歌曲学习等途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

2、以展示课为抓手,推进民族精神渗透

为深化“民族精神”教育,推广学科领域落实“民族精神”教育的先进经验,我校开展了学科领域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展示活动,将“民族精神”教育引向深入。例如:语文教师项颖在《百合花开》教学展示中,通过朗读的指导使学生体会出了文中小百合花冲破重重阻碍坚持开花的坚强信念和顽强毅力,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却始终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英语教师蒋潘越在《Signs around us》教学展示中,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我们周围的各种标志的含义,使学生树立要从小遵守各种社会规范,为人处事有礼有节,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的观念。化学教师奚霄峰在《燃烧与灭火》教学展示中,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又讲到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祖国和人民,任凭大火把自己吞噬也纹丝不动的无私献身精神,学生们深受震撼,收到了民族精神教育的效果。

石笋中学2010学年第一学期学科渗透“民族精神”教育课堂教学评选安排

周次日期

时间

上课教师

学科

内容

十二周周五

第七节

富燕铭

信息技术

动画效果与放映

第八节

贾卓

物理

并联电路的特点

十三周周一

第七节

潘如玉

英语

Signs round us

第八节

蒋潘越

英语

Signs round us

十三周周三

第七节

项颖

语文

百合花开

第八节

顾琼

数学

圆的确定

十三周周五

第七节

施丽峰

体育

前滚翻、综合接力跑

第八节

钱海坤

语文

变色龙

十四周周一

第七节

邬虹萍

数学

角的平分线

第八节

奚霄峰

化学

燃烧与灭火

3、自主拓展,形成校本课程,深化民族精神教育

1)自主拓展,注重技能教育

我校每周五第二节课定为拓展课,拓展课是我校培育学生民族文化技能,弘扬民族精神的主要渠道,学生在技能习得的过程中了解民族文化,崇尚民族精神。学校加大经费投入,使书画、摄影、刺绣工艺等学习项目不断得以发展。

2)自主拓展,培养人文精神

在每周五的拓展课上,学生不但可以自主参加学习民族技能方面的课程,学校还针对各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开设了《弟子规》、《礼仪大学堂》、《古镇建筑》、《新场旅游》、《象棋》、《走近唐诗》等每学期20多门拓展课程的学习,从这些人文气息浓厚的课程中,学生领略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悠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更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从中让学生感悟到:作为学生,必须要增强国家意识、文化认同以及完善自身人格,从小事做起,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小使者。

3)自主体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学校通过有序的民族精神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民族精神熏陶,深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自觉投入对民族精神的体验和挖掘中,并形成一定的成果。如:锣鼓书《校园春色》唱词的创作、摄影作品《古镇的桥》等。

(三)主题教育法

1)围绕“孝、礼、信、立”的分年级主题,开展各年级主题班会课和主题教育课。

在学校德育处的统筹安排下,各班级每月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课或主题教育课。各班主任充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特点,精心准备,围绕各年级主题,开展主题班会课或主题教育课。主题班会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显著、意义深刻。分别从传统文化、道德规范、年节民俗和社会热点上挖掘民族精神的内涵,使主题班会课各有千秋,精彩纷呈。如:20106月的“世博一课”主题班会课,学生深刻感受到家乡的日益繁荣和祖国的日益强大,从而激发起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20112月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教育课(如六3班的《感谢父母之爱》、七3班的《文明礼仪伴我行》、八3班的《诚信,成人第一步》、九2班的《智者自信,勇者自强》),充分发挥了主题教育课在民族精神教育中作用。

每学期举行主题教育课或主题班会的公开教学评选。2010学年第一学期的主题教育课评选按照计划在12月如期举行。本次主题教育课,学校作了充分的准备,为了让全校班主任老师深入了解主题教育课的知识,保证参赛课的质量,学校德育处特地请来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的姚瑜洁老师给大家作了名为《主题教育课的设计与评价》的讲座;参赛班主任围绕“民族精神教育”的分年级教育内容,根据班级实际,确定内容和形式,有六2班的《学会学习,始于习惯》、六3班的《学习方法》、七1班的《做交通安全小使者》、七4班的《说法》、八3班的《展望理想,踏实前行》、八4班的《直面困难,追逐梦想》九3班的《我的理想能实现吗?》以及九5班的《我的理想,我的梦》,比赛获得非常好的效果。

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在20114月份,德育处举行了主题班会评选,先由各班主任以“学党史,感党恩,树信念”为主题,结合年级“民族精神教育”内容撰写主题班会教案,再评选出优秀教案进行展示,有六3班的《感恩从行动开始》、六6班的《小孝孝亲,大孝孝国》、七2班的《成为守礼好少年》、八6班的《诚信,中华不屈的脊梁》。

(四)活动体验法

1、对学生进行节庆教育和仪式教育

学校利用“五·四”、“七·一”、“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等纪念日,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国家意识;利用伟人的重要纪念日和“学雷锋”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人格教育;利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利用教师节、三八节、国庆节、春节、六一节等传统节日,通过黑板报宣传、学校广播台、主题演讲、歌咏会等形式开展专题节庆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这些节庆纪念日中蕴含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学校以“树理想信念,明社会责任”为主题,开展“红色记忆——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主题活动,通过系列活动,使广大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同时,学校充分发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等教育活动的激励作用,坚持每天升降国旗制度,每周一及重要节日、纪念日、大型集体活动必须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严格规范敬礼、唱国歌、国旗下讲话等仪式的程序。重点进行入团、十四岁生日等仪式教育,在仪式活动中融入爱国情感、历史文化和基础道德等教育内容。

2、“传承古镇文化,争当四好少年”主题集会的区级展示

2010129,我校少先队召开了“传承古镇文化、争当四好少年”的主题集会活动,我校的少先队员向区少先队组织的领导及兄弟学校的大队辅导员们进行了一次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全面展示。在这次主题集会上,少先队员们用载歌载舞的形式推介了我们家乡的特产——水蜜桃和桃花节等旅游品牌;用诗歌朗诵的形式,声情并茂的介绍了我们新场的文化名人和特色桥文化;用书画,民族器乐演奏等形式表示了我们青年一代新场人决心好好建设家乡,为伟大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的决心……无论是参加演出的演员,还是参加集会的少先队员代表,或是观摩集会的领导嘉宾,都被浓浓的民族文化气息所感染,都被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所感动。

3、以“艺术节”活动为契机,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

20109211022,学校成功举行了“石笋中学第十一届艺术节”。 2011年4月185月23,又举行了“石笋中学第十二届艺术节”, 艺术节中设立了民族器乐、书法、声乐等8个专场的比赛,很多比赛项目是围绕学校民族精神分年级教育内容开展的,如书法、讲故事比赛等。

在艺术节上,学生们各展才艺,在提升了自己艺术素养和整体素质的同时,用各自的才华歌颂了祖国和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弘扬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4、社团建设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学校结合古镇特色和学校实际开设了文学社、小导游摄影社、书画社、合唱团、刺绣社等文化艺术社团,在社团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组织社团成员对古镇的走访,探究古镇特色文化,引导学生了解、体验民族文化,从中感悟、认同民族精神。

5、打造“民族精神”教育的特色项目,突出品牌效应——“锣鼓书”

积极打造以“锣鼓书”为品牌的民族精神教育特色项目。“锣鼓书”是国务院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校作为上海市唯一一所被上海市文广局授牌的传承基地,201011月,学校又被命名为上海市“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肩上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学校成立“锣鼓书”研究创作小组,邀请区内知名专家指导,对锣鼓书进行系统的研究,编写锣鼓书教学的校本课程。在全校进行锣鼓书普及教学,将“锣鼓书”校本课程分阶段融入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会唱、会敲、会演“锣鼓书”,其中穿插介绍锣鼓书的历史和“保护工程”的意义,逐步将锣鼓书教学课程化。通过“锣鼓书”教学,培养学生“进取、创新、友爱”的精神,激发大家热爱古镇、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感受民族精神中的人文内涵,深化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认同感。

五、学校民族精神教育的策略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学校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六、七、八、九各年级分层实施民族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明白事理—实践体验—感悟内化—认知升华”的螺旋式上升的德育教育模式,更推出了在全区、全市有影响的民族精神教育品牌项目——“锣鼓书”,在萃取民族精神精华、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展示出我们石笋师生的新风貌,从而全面促进了学校的素质教育,拓展了我校的发展内涵。

六、学校民族精神教育取得的成效

效果:学生层面,使学校的民族精神教育和学校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助推器;教师层面,使学校的民族精神教育和学校师德教育有机整合,成为教师全面发展的切入点;学校层面,使学校的民族精神教育和学校整体规划有机结合,成为学校全面发展的支撑点。

成果:获得2010年上海市红旗大队称号、“传承古镇文化,争当四好少年”联合集会获得浦东新区一等奖、获得2010年浦东新区艺术节优秀组织奖、编写完成《弟子规》、《锣鼓书》等校本教材。

                                                

上海市石笋中学 汪洪芳

上海市石笋中学版权所有,严禁复制或建立镜像,程序设计:倪建华
众安路校区: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镇众安路780号 笋南路校区: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镇笋南路28号 电话:021-5817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