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学年第一学期区教育局课堂教学调研情况反馈及反思
一、 本次调研总体情况介绍:
本次调研手段:随堂听课,作业检查。
调研范围与数量:语文5节;英语7节;数学6节;物理3节;化学2节;科学1节,总计二十四节,涉及全部四个年级。抽检率占当日整个上午所有课时数的30%。
调研目的:调查学校日常教学的真实情况及教学常规的管理及落实情况。了解教育局所要求的常态课优质化,优质课常态化的现状。
本次调研针对教学备课、上课、学生生辅导、作业批改、考试等五常规,主要涉及了其中的备课、上课和作业批改。应该说这次调研所听的课虽然是随堂课,但由于学校预先做了通知,因此实际所得到的信息应略好于我们平时的真实情况。
二、 总体情况反馈:
这次调研,整体上,教研员们认为教师教学中集体备课特点明显,备课组教师之间大多能共同协作;教师质量意识强烈,目的明确。从学科上来说,对理化学科满意度相对较高,主要是对这些学科在教材把握和备课到位两方面较为肯定。
但是,教研员们也同时提出了很多的意见和建议,综合下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对课堂教学内容不够熟悉,甚至对备课都缺乏了解。具体问题是课件运用不熟悉,为用而用。上课内容不明确,重点难点没有把握。甚至于整堂课给人“不知所云”的感觉。
2、课堂教学存在常识性错误或不合理。比如课堂结构很不合理,安排随意。新授课没有重点备课充分准备。数学学科计算器的使用没有合理掌握。板书不标准、不规范。有些学科教师没有能把握学科特点,教学环节的设计偏离学科教学的方向。有些教案有错误,不严谨,没有及时校对。例题出示没有明确要求,教师教学习惯不好。
3、教材分析不到位。课堂中反映出有的教师对教材解读有偏差;有的教师对教材理解表面化,纯粹知识化,没有能从教材内容中借读出知识安排之下的知识点、能力点以及前后知识能力的链接关系。换句话说,教师在解读教材时没有以一个教师的角度去理解教材所具有的教学要求和教学价值。深度不够,分析不透。
4、教学设计简单,随意,却少锤炼。教学中出现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预设不足,出现问题没能及时解决。教学内容缺乏与现实的联系;例题的讲解没有分析、指导,更不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练习设计题型单一;文科类学科阅读分析讲解不到位;课堂教学目标不准确,重点难点不突出。
5、教师教学及专业素养有待提高。语文教师文本解读偏差,英语教师词语发音不准,数学教师出现科学性错误。教学中,关键知识的讲解用语不规范,缺乏专业性。理科类学科教师用语有不严谨的现象。
教师教学方法缺少研究,出现问题没有有效的解决手段。不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只讲解,不评价。英语学科,学生课堂操练方法机械,缺少积极操练的手段。教学死扣书本,书本知识扎实到位,但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不够。
6、教学理念亟待提升。教学教师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课本知识的掌握,轻学习习惯的培养;重教材内容的分析,轻学生主体的作用。备课较多的关注教材、知识,缺少对学生情况,学生情感的关注。备课备教材的较多,备教法、备学生的较少。
教学中反映出教师将教学看成单一的知识学习,不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学习习惯、师生关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教学中的作用。
我们的反思与措施:
第一、上述问题的存在,实际上是我们在上课、备课等环节的不到位而造成的。同时也是教学理念陈旧的反映。至少我们存在着将教学工作简单化、单一化的倾向。
第二、上述问题也告诉我们,在教学的课前准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机智,教学中对学生的全面关注,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基本功,教学理念的更新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提高。
第三、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对教学五常规的切实落实来加以解决,首先是集体备课的真正落实,不能将集体备课理解成分工备课。要让每位教师对每堂课做到有研究、能落实。我们还必须不断的加强自身的提高与充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教学中必须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充分调动起来。
三、下半学期教学常规工作的重点:
1、教务处将加强教学常规的检查。特备是备课组集体备课的落实。
2、将更多的听取学生对教师工作的意见。
3、各备课组要切实做到每周两次的集体备课活动。不仅要有主备人,每张教案必须做到每位教师参与研究。除了备课组集体备课的课之外,像练习讲评、试卷分析等所有课教师事前必须有准备,有要点、流程的设计。
4、教研组活动,在备课组活动的基础上,要更讲究实效,根据这次调研的情况,下半学期,教研组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研讨,解决教学中教师教学习惯、课堂结构设计、教学手段等存在的问题,至少要组织3次研讨课,提高教师,特备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
5、加强安脉系统的运用,教师要通过系统数据,及时分析掌握自己教学上的问题及学生状况。使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教务处
2008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