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物理教材分析
石笋中学 九年级物理备课组(尉曼村 周高云)
一、本学期教学目标
本学期在大浦东新的形势下,在上学期教学基础上,进一步分层教学,发扬成绩,弥补不足,继续采用并完善“小循环,多反馈”的教学辅导方法,完成学校教学重任,力争在2010年中考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二、教学进度
周次 |
内容 |
课时 |
1 |
电流的磁场 |
3 |
电能的获得和输送 |
1 |
2 |
无线电波和无线电通信 |
1 |
原子 |
1 |
地球 太阳系 |
1 |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
1 |
3-19 |
中考复习 |
|
三、第八章第二部分《磁》教材分析:
本部分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为电流的磁场;第二单元为电能的获得和输送;第三单元为无线电波和无线电通信。由于电和磁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教材内容与生活、技术联系紧密,结合电流的磁场了解磁浮列车等。与第七章一样,学习活动卡以活动引人课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经过交流合作,最后得出结论(或知识) ,如电流周围的磁场等。
1、知识点学习水平应达到的要求:
核心规律是: 右手螺旋定则反映的是电流周围磁场方向的规律,是本幸的核心规律。
2、第一单元《电流的磁场》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磁场;知道磁感线。经历观察用铁粉来显示磁场分布的过程,认识建立模型的方法。
②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理解右手螺旋定则,学会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磁场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磁场、磁感线"时,经历观察用铁粉来显示磁场分布的过程, 认识建立模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奥斯特实验、无线电波及无线电通信"的学习过程中,感悟物理学的重大发现对人类社
会产生的巨大影响,激发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②通过了解我国无线电通信、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激发爱国热忱。通过了解我国古代
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及科学家沈括最早发现的磁偏角现象等,激发民族自豪感。
③通过对地磁场的介绍,认识物理与地理学科之间的联系。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电流的磁场;难点是右手螺旋定则的使用。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磁体磁感线;
第二课时:奥斯特实验,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
第三课时:右手螺旋定则。
【教学设计思路】
(1)第一课时教学
①本节的概念和规律都是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引人的,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活动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②在小学自然、初中科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磁体、磁场等知识,这里主要是回顾有关知识,重点学习用磁感线形象直观地表示磁场。
③学习活动卡(P.5 )上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定性了解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周围的磁场分布。
④先做铁粉或小磁针实验,使学生对磁场的存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说明磁感线是一种假想的曲线,能形象直观地表示磁场的分布。然后认识磁感线是如何形象直观地表示磁场的。
⑤对磁感线是一种假想的曲线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教师可适时地提出"磁体周围没有画磁感线的地方,有没有磁场? "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⑥解读教科书(P.11)上图8-2-10、图8-2-11,了解一些典型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演示,并让学生练习画典型磁铁周围的磁感线。在讲解地磁场时,应注意地磁场的N极不能叫做"地磁北极"。
(2)第二课时教学
①可介绍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历史意义,让学生领会科学家在科学发现过程中"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的真理。
②在电流的磁场中磁感线是封闭的,可以再回顾磁体产生的磁场,提出磁体内部实际上也有随场。
③学习活动卡(P.7)上的"观察和描述",强调再现奥斯特当年的实验情形,同时也为后面活动中的注意事项作了铺垫。当接通电源时,电路处于短路状态,电流很大,长时间通电很容易损坏电源。所以,只要看清小磁针的位置,就应立即断开电惊,以免损坏电池。
④学习活动卡(P.7 )上的"活动,为了使实验现象明显,导线中电流应大些,可将导线直接接在干电池的两端,但接通时间不要过长。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后,还可以探究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有关一一右手螺旋定则。
⑤演示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注意与条形破铁的碰场对比,特别强调螺线管内部磁场的方向。
(3)第三课时教学
①理解右手螺旋定则是判断电流周围磁场厅向的方法,练习正确使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周围的磁场方向。
②要让学生学习不同绕法的螺线管的作图法,要引导学生用右手螺旋定则来判断通电螺线管内部的磁场方向,而不要试图去记电源正极和N极位置之间有何对应关系。
3、第二单元《电能的获得与输送》教学:
【教学目标】
( 1 )认识人类获取电能的历史进程,激发热爱科学的热情。知道电能的获得途径,提高节电意识。
( 2 )知道电能是二次能源,通过比较各种发电方式的特点和利弊,懂得能源与环保的关系。
( 3 )知道远距离输电采用高压的目的是减少输电线上的能量损耗,知道高压输电的全过程以及电网的作用和安全运行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难点是远距离输电采用高压输电的原理。
【课时安排】 安排l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 1 )可以用章导图引人新课,主图用的是高压远距离输电,意在让学生理解目前电能是一种输送方便、使用方便的能源,人类正大规模地生产电能,广泛地使用电能。副图中的大型电磁铁,密切了电与磁的联系,这就要求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将电和磁统一起来。
(2 )在教学中要注意从科学一一技术社会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电能的获得和输送的有关知识。
( 3 )有关电磁感应现象,不必展开介绍,也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只需通过发电机模型演示,初步说明导线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就会在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4 )能举例说明不同的电源分别将什么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吨知道电能的优点。
( 5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P.16、17 ),从科学与人文的角度了解人类获取电能的过程,并能用能量转化和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观点来认识这一过程(电 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和热机的使用相结合)。结合教科书上的图8-3-6、图8-3-7,从技术层面上初步了解核电站和水电站的结构和运行过程,从能源和环保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发电方式的利弊。
( 6 )高压输电的原理是电能、电功率知识的重要应用,教学中可结合高压输电演示,引导学生用已学知识推出,提高输电电压可以有效地减少输电线的能量损耗。由于焦耳定律是拓展学习的内容,所以建议用输电线的发热功率损耗来解释。
( 7 )从技术角度初步介绍电能的输送分配过程以及电网的作用,了解家庭电路的结构。辅导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卡(P.IO)的专题报告。
四、第九章《从原子到星系》教材分析
本章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为原子;第二单元为地球和太阳系;第三单元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基本粒子和宇宙是目前探索物质世界的两大前沿领域之一,其中的深奥知识远不是初中学生所能掌握的,但是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等常识,是一个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本章知识的要求并不高,所有知识点的学习水平都是A级(知道级) ,但这部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很明确,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感情科学的物质观和宇宙观;认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领略物理学中的和谐美。
本章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情景性和丰富性。教材采用了大量的彩图,尽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激发学习兴趣o在篇幅不长的这一章中插入四个"STS"和五个"你知道吗"短文, 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获得广而浅的知识,体验现代高新技术的力量,感悟科学美。
1、知识点学习水平应达到的要求:
核心概念: 本章的核心概念是原子和太阳系。
2、第一单元《原子》教学
【教学目标】
( 1 )知道分子和原子。知道原子的组成和核式结构模型。
( 2 )通过了解科学家建立原子模型的过程,认识到物质的微观结构是可以认识的,体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不断提高,从而激发科学探究的热情。
( 3 )通过对"分子原子"的学习,感悟科学的物质观。
(4 )知道核能及其开发利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课时安排】 安排l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 1 )本节以阅读、讨论和讲解为主,并辅以音像资科。
( 2 )关于分子,只要明确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考虑到学生在化学课中已经学过有关分子的基本知识,还可以说明分子是参与化学变化(反应)的微粒。
( 3 )教学中可适当介绍一些放射现象的发现历史及浅显常识,作为对原子内部结构探索的引人。
(4 )在介绍原子模型的建立过程时,应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模型"在 认识微观世界结构中的意义,以及实验验证在研究物质世界中的意义。可以通过形象的比喻让学生对原子和原子核的数量级有一个具体认识,从而知道原子中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 5 )关于核能,学生只需要知道它是蕴藏在原子核中的能量。为了增加 生的一些科学常识,可适当浅显、形象地介绍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常识,但不要过多深入讨论。
3、第二单元《地球与太阳系》教学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系是由绕太阳运转的八颗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小行 和彗星)组成的。
( 2 )知道太阳的基本特点。
(3)知道各行星的名称、相对大小、离日远近,以及离日距离远大于行星本身。知道矮行星所处区域及与行星的不同之处。知道太阳系小天体的名称和基本特点。
(4 )运用分类、比较等方法学习太阳系的结构,认识天体运动是有规律的, 树立正确的物质观和宇宙观。
【重点和难点】本节的重点是太阳系的组成。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月球、太阳;
第二课时: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的小天体。
【教学设计思路】
(1)第一课时教学
①本节可充分利用指路牌中推荐的视频辅助材料,让学生通过形象的视 频节目对太阳、太阳系有初步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②本节可重点介绍教科书中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关知识。
(2)第二课时教学
①本节课的重点是结合学习活动卡,学习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的小
天体。
②在介绍行星时,可结合学习活动卡9.2a讨论,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各行星的特点。从图表中获取和归纳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应予充分重视。
③学习活动卡9.2b的目的是通过模拟太阳系的活动,对各行星的相对大小、它们与太阳太小的比较以及它们到太阳的距离获取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对宇宙空间的广袤有一个生动的了解。各行星至太阳的距离缩小至30亿分之一 后估算如下:
水星 绿豆 20米 ;金星 豌豆 36米;地球 豌豆50米 ;火星 绿豆50米;
木星 橘子77米 ;土星 橘子260米 ;天王星 李子967米;海王星 李子1500米。
该模型无法在学校操场上展示出来,范围太小,需要直径至少为2千米的区域才可以展示这个按比例缩小的太阳系模型。太阳到各行星的距离远大于行 星的大小。
④关于矮行星,只需简单介绍它们所在的区域,以及与行星的关键差别(即不能清除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⑤有关太阳系小天体,只需作常识性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小行星和彗星的特点,以及流星形成的原因。
4、第三单元《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学
【教学目标】
( 1 )知道能量转化和守恒规律。能分析解释一些简单实例中的能量转化和守恒。
( 2 )通过阅读理解、比较和分析,知道非再生和可再生能源的差别及能源开发的方向。
( 3 )知道节能的意义和途径。了解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能量的转化和守恒o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二课时: 能源,能源开发和利用。
【教学设计思路】
(1)第一课时教学
①本节从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角度对过去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总结和提高,教学中可通过回顾、分析已学过的知识,按以下层次逐步引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a.物质不同的运动形式对应不同形式的能量;
b.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c.不同形式能量之间的转化是通过做功过程实现的;
d.一定量某种形式能量减少的同时,总伴随着等量的其他形式能量的增加。
②结合学习活动卡(P.16),以热机为典型,分析其工作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和分配。可用能流图帮助学生理解。
某种程度上,人体相当于一个热机。人体摄人的食物、水相当于热机所需的燃料,它产生的内能转化为人体和各部分器官运动的动能,另一部分则传递到人体各部分或散发到周围环境中,提供维持新陈代谢所需的能量。
通过分析让学生了解任何发动机、机器或用电器只能转化能量,不能创造或消灭能量。
③结合学习活动卡(P.17)中"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最基本、最重要的能量来源"的讨论,应用能量守恒定律来解释大自然中的能量转化和守恒。
④本章最后安排穿越时空概念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宏观和微观某种相似性的类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对物理学研究的对象进行一次简单的回顾和总结。有关数量级知识,教师可作初步介绍。
空间阶梯:
电子一一类比于一一行星(以地球直径为代表107米)
原子核(10-14米)一一类比于一一太阳(直径109米)
原子(10-10米)一一类比于一一太阳系
可观察到的最远星系(1026米)
时间阶梯:
基本粒子的寿命10-23秒
脉动一次的时间100秒
一天105秒
一年107秒
人的寿命109秒
地球的寿命1016秒
银河系的寿命1017秒
(2)第二课时教学
①本节可采用学习活动卡9.4b有关能源开发利用的辩论会或讨论会方式进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能源问题及节能重要性的认识。
②在课前,应要求学生预习课文、STS "全球和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和问题"以及学习活动卡中的内容,收集相关资料,写好辩论提纲。
③在讨论或辩论开始前,可先用提间的方式明确可再生与非再生能源的差别,以及它们分别包括的能源种类。
④在讨论或辩论后,可由教师进行简短小结,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能源开发的方向及节能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