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简介 课题由来: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现有教学班23个,专任教师71名。初级职称或尚未评定职称的教师35名,占全体教师的56%,其中工作5年以内,年龄25岁以下的26名,占42%;中级职称,年龄在26至35岁之间的教师15名,占全体教师的23%;高级职称教师5名,其中一名年龄在50至59岁之间。综观以上数据,我校师资年龄偏于年轻,整体上教师的教学经验缺乏,有经验的教师严重不足,这是我校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解决我校目前的困境,开展集体备课是一个首选途径之一。 为此,我们提出:以青年教师为主备手的集体备课的研究,不仅仅是共享有业务能力,有经验的教师的优质资源(教案),更多是探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为主,即有青年老师主备课,备课组共同探讨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集体备课。 课题界定:本课题提出的“青年教师”是从我校实际情况而定,以工作五年以内教师(年龄在22—25岁)为主,兼顾工作十年左右的教师(年龄在26—35岁)。 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以青年教师为主备手的集体备课的策略与方法,以及网络运行体系和管理体系,并由此有效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研究内容:1、以青年教师为主备手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2、以青年教师为主备手的校园网运行的研究;3、以青年教师为主备手的教学常规的研究。 预设成果: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集体备课的策略与方法的经验文集,积累一些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探索出适合于校本研修的校园网络运行机制,也为学校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管理探索有效途径。 二、研究情况介绍 按照我校《以青年教师为主备手的集体备课的研究》这一区级课题制定的研究进程,2010年9月至12月应是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主要是完成理论资料的准备、群体及个体的专题性学习以及相关文献研究。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为第二阶段的实施阶段,第二阶段分三步走,第一步从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第二步从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第三步从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目前处于第二阶段的第一步工作结束。 但由于我校集体备课的研究已于2007年下半年就开始摸索尝试了,全体教师对此并不陌生。再加上2010年9月,区教育局在南片学校着手“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推进,我校被定为7所基地学校之一。为我校课题研究的实施吹起了有利的东风。所以,我校的课题研究提前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实施阶段。主要做了这些工作:集体备课教研模式的改进、校园集体备课网络平台的构建与完善、学校集体备课管理措施的跟进、有利于提高集体备课质量的专题活动的开展。 三、课题实施中的体会 1、集体备课应注重共性与个性的均衡发展 学校倡导集体备课的目的是帮助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但也要考虑青年教师个性的发展。所以学校既要求各备课组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定、学生作业的分层设计等常规项目应基本一致。而青年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对统一讲学稿进行适当修改,针对个人教学特色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等学校则不予干涉。 2、四级集体备课的实践研究 根据课题报告中研究内容1所述,我们应探索一种四级集体备课的教研模式,即:教师假期提前总备课(各备课组利用假期,疏通教材,从纵横二方面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完成学期总备课)——单元分工备课(备课组按单元分工,每单元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讲学稿”草稿交备课组长审核)——备课组备课(组长初审“讲学稿”后,将“讲学稿”草稿发给全体组员;由备课组长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教师课前备课(上课前,任课教师对“讲学稿”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对照我校以往集体备课情况,确实原先只关注了二、三两级环节上,这对青年教师作为主备手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个性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学校为此已做针对性的调整。 3、校园集体备课网络平台的构建与完善 我校的集体备课经历了纸质教案、网上备课(讲学稿保存在电脑里,上课时直接使用),到如今的可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即各备课组主备人员完成初稿,上传校园网,备课组成员必须按照规定提出修改意见,上传校园网,主备人员在参考备课组成员的意见进行修改,形成教案的改进稿。同时每周有检查小组在网上公开点评。目前我校的网站上专门设置了集体备课专栏,每位教师的参与情况都能从中一览无余。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学校重大项目的有机整合对课题研究的推进 正如前面所说,我校在开展实施“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后,学校意识到这项活动与研究课题有很多契合之处,所以及时整合。校园网站上专门开设“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专栏,整个过程中的管理动态、教案设计、教学反思、案例反思、个案汇总等子栏目内容翔实,不断更新补充。这些资料也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素材。 5、利于提高集体备课质量的专题活动的开展 为了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也为了检测备课质量,学校每学期开展“教学质量推进月”活动。上学期主要开展了教学评选和案例评选,为期半个月的活动中,开教学评选课10节,收到教学案例61篇,听课360人次,有20人次的教师获得不同等第的奖项。教学设计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环节、教学活动的安排凸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学中,从设疑、实践、观察体验、发现归纳等各环节教师们都作了精心设计。特别是数理化学科的学生探究活动尤为突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把课堂实录的视频也及时放上校园网,网络评课186片段,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四、本阶段研究工作的困惑和存在问题 (一)整体划一的分组活动时间安排,有碍于教师对预案的深入调整 我们一般每周1次的集体备课活动,而每次时间相同,其形式操作流程基本一致。由于每单元内容或每一分派的内容不可能都相同平均,可能有的内容交流起来较多,有的内容交流起来较少,我们整体划一地在分组活动中安排相同的时间进行预案调整,已产生了程式化的现象。也出现了教师在预案调整中对生成点的深入思考的制约。 由此,我们也考虑过以教学需要出发点安排集体备课,以个案为形式的试点工作,但个案对形成共性操作的制约,较多的个案操作,对集体备课起步较晚的学科教师来说,确实给指导方面带来了困惑。 (二)以减负增效为目的的集体备课工作带来的不仅仅是减负,有时反而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集体备课推进之后,学生在不增加作业负担的前提下各方面学习能力、成绩方面有了较大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研究水平有所提升。但在各阶段的工作中,我们感觉到不仅没有减轻教师的负担,反而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虽然,我们在集体备课中作过调整,教师们也认为减负在教学资源共享中已体现,但反思与研究、案例分析、主讲内容要求的提高,青年教师更是在超负荷地思维运作,我们初衷的减负增效已演变成增负而增效。如何将集体备课体现为减负增效,我们至今仍然在冥思苦想之中。 (三)教师在如何把理论引入转化为教学实践具体分析上,存在诸多的问题 尽管学校强调组内骨干教师发挥应有的作用,校内行家在主题活动中的专业引领,不定时邀请教研员、专家等来校进行具体参与集体备课指导与研讨,从不同层面、不同层次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其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水平。虽然有一部分教师确实从中受益匪浅,在组内、校内研讨会中显示出才干与水平,但仍有一部分教师将新理念转化为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上,存在着张冠李戴的现象,存在着贴标签的状态,整体驾驭分析教材、教学侧重点及反思自己教学行为仍停留在生吞活剥、机械照搬的现象。如何让青年教师在集体备课活动中的能力提高?仍需不断探索! 这些困惑等等,当然有待我们去积极地探索。从目前的指导策略来说,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虽然有信心,有些进行了思考与研究,但毕竟困难重重,我们期待更多更广的专家与行家的专业引领。 五、下阶段研究工作设想 回顾课题实施情况,我们觉得在行动实施方面做得较多,从备课资料积累上来说可谓数量可观。但是在策略分析、课题实施的理论研究方面显得较为欠缺。对青年教师的个案分析、行为指导等也做得较少。学校在课题实施的管理方面也需要在精细化、机制化方面有待完善。为此,下阶段应主要从以上几方面予以重点调整。 1、组织课题组成员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小结成功与不足,尤其是针对课题实施中的困惑寻找解决策略。自身无法解决就请专家会诊、指导。 课题组利用假期制定下阶段研究计划和实施细则。 2、参与课题实施的青年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特别要求能在理论层面对自身行为进行解析。 3、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撰写上交总结论文《集体备课活动内容的确定》;备课组长完成《集体备课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教研组长完成《xx学科教学设计状况的分析及建议》。目前这项工作已在布置落实中。 4、课题组拟对部分参与教师进行个案分析,调查获得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情况,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形成研究策略。 5、作为校园集体备课网络平台的构建已基本完成,但在功能完善,青年教师集体备课中的过程管理还需不断加强。 六、参加这段工作的人员名单和报告时间 目前课题组成员有11人。(原为12人,高峰老师已辞职。)参与课题实施的青年教师35人(含课题组中的6名青年教师)。 上海市石笋中学 2011年6月23日 |